业务范围
你的位置:鼎点注册 > 业务范围 >

外媒记者刁难邓小平, 问他为何总是二把手, 邓小平是如何回答的呢?

发布日期:2024-08-11 13:14    点击次数:77

1980年,当外媒记者法拉奇刁难邓小平,问他为何总是居于“二把手”之位时,邓小平是怎么回答的呢?

十一届三中全会后,邓小平力排众议,引领中国踏上改革开放。

中国改革开放的壮丽图景,迅速吸引世界的目光,便包括被誉为“世界政坛采访之母”的意大利著名记者奥莉娅娜·法拉奇。

法拉奇的采访风格独树一帜,她的问题往往直击要害,尖锐而深刻,甚至在某些人眼中显得颇为“刻薄”。

这份对真相的执着追求,让法拉奇获得无数珍贵的新闻素材,也让不少政要人物对她敬而远之,担心在镜头前难以招架她的犀利提问。

对于邓小平,法拉奇同样抱有浓厚的采访兴趣,曾先后两次尝试申请对邓小平进行专访,遗憾的是,这两次机会都未能如愿以偿。

法拉奇并未因此放弃,通过多方渠道,力求实现与邓小平面对面交流。

1980年,当意大利总统佩尔蒂尼宣布其将于九月访华的行程时,法拉奇的心中燃起希望。

法拉奇的父亲与佩尔蒂尼总统是多年挚友,加之她本人在新闻界的地位,法拉奇决定利用这次机会,向总统寻求帮助,实现专访中国领导人邓小平的愿望。

法拉奇深知此次请求的特殊性,恳请总统只推荐她一人,保密其采访计划,以免其他意大利同行捷足先登。

佩尔蒂尼总统被法拉奇的真诚与热情所打动,亲自致电中国大使馆,强调法拉奇对中国国际立场的赞赏与友好态度,力荐她成为采访邓小平的合适人选。

中国外交部新闻司迅速将这一请求呈报至邓小平处,邓小平欣然应允。

随着采访邀请的正式发出,法拉奇充满期待与兴奋,迅速办理好签证手续,于8月18日前往北京。

为了这次采访,法拉奇做了极为充分的准备,从萌生念头之初便对邓小平的生平事迹、思想主张进行全面而深入的了解。

考虑到采访将面向全球读者,法拉奇决定采用英语作为交流语言,以确保信息的广泛传播。为此,中国外交部特别安排资深的翻译专家施燕华担任她的翻译工作。

1980年8月21日,在庄严的人民大会堂内,邓小平与法拉奇展开一场历史性的对话。

初次相见,法拉奇并未急于切入正题,先以家常闲话为引子,营造出一种轻松和谐的交流氛围。

随着对话的深入,法拉奇巧妙地转换话题,直指改革开放的核心议题:“邓先生,随着外资的涌入,中国是否会面临小资本主义滋长的风险?”

面对这一尖锐提问,邓小平回应道:

“我们始终坚持自力更生的基本原则,外资只是辅助,不会动摇社会主义公有制的根基。它们更像是我们发展生产力的催化剂,当然,伴随而来的或许会有资本主义的糟粕,但我们有信心应对。”

随后,法拉奇将话题转向更为敏感的政治领域,回忆起自己几年前的北京之行,对比当下,提出关于毛主席像数量变化的疑问。

邓小平以坚定而庄重的语气表示:“毛主席的像,会永远保留下去!”

在轻松的交谈间隙,法拉奇抛出一个令人措手不及的尖锐问题,直指邓小平个人的政治地位:“邓先生,像您这样的人为什么总是处于二把手的地位?为什么您总是当副手?”

这一突如其来的提问,让在场的翻译施燕华及工作人员都不禁为之一紧,邓小平轻松化解现场的尴尬与紧张:“现在的岗位不影响我工作。”

会谈圆满落幕之际,邓小平欣然起身,与法拉奇亲切握手,并打趣道:

“看来,我这场‘考试’算是顺利过关了吧?”

法拉奇闻言,笑容绽放,连连赞叹:“真是无与伦比的精彩!”

这场对话长达四个多小时,作为首位享受如此长时间单独访谈待遇的外国记者,法拉奇深感荣幸。

2006年9月14日,这位传奇女记者平静离世,享年77岁。








    Powered by 鼎点注册 @2013-2022 RSS地图 HTML地图